冬至既是一个重要节气,也是一个重大节日。冬至历史悠久,内涵丰富,单说与之相关的谚语便多不胜举。在诸多谚语中,“冬至大如年”堪称最著名的一句,不是之一。

冬至大如年
为什么说“冬至大如年”呢?我以为:一是节日重大,二是仪式盛大,三是影响巨大。
说冬至是一个重大节日,也许有人会笑:有你说的那么重大吗?你还别不信,在漫长的古代,它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节日。
冬至的重要性,首先在于这个日子的特殊性。冬至的“至”,是“最”、“极端”的意思。那这一天有哪些方面的“极端”呢?古人的通行的说法是:阴极之至,阳气始至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长之至。
冬至这一天,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南端(南回归线),这便是
“
日南至
”(南到了极端)
。这一天,包括中国全境在内的北半球,白昼的时间最短(越往北白昼时间越短),这便是“
日短之至
”(短到了极端)。
这一天,正午时太阳照射北半球的倾斜度最大,太阳的高度最小,物体在阳光下形成的影子最长,这便是“
日影长之至
”(长到了极端)
。

冬至到了,春天还会远吗?
冬至这一天
,
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
,
即所谓“阴极之至”
。
所以,理论上,这一天北半球的气温在全年中应该最低。但实际上,
这一天并不是
一年中
最冷的时候
。
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能够储存热量
的
大气和水分,
此时北半球尚
有“积热”
可用
。
我们也可以理解为
这是由于地球对太阳热量吸收和散发的滞后效应引起的,正如夏至也不是北半球温度最高的时候一样。
过了冬至
这一天
,太阳
直射
地球的
点
逐渐向北移动,北半球
的
白天开始逐渐变长,
正午
时的
太阳高度
也逐渐升高
,即所谓”阳气始至”
。
所以,理论上,北半球的温度应该逐渐升高。但实际上也不是,此时北半球
每天散失的热量
都
大于接收的热量,呈现“入不敷出”的状况。
积热越来越少,天气也越来越冷,
到了“三九天”,积热最少,温度最低
。待到北半球吸收的太阳热量逐渐大于散发的热量时,
天气
才
会渐渐变暖。

三九四九冰上走
这么一说,冬至实在是一年之中十分特殊、十分重要的一天。它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,过了这一天,白昼就会一天天变长。它是一年中日照最少的一天,过了这一天,日照就会一天天多起来。所以,古人说:“春生冬至时。”虽然接下来还有三九严寒,但春天已经在地球的胎腹中开始孕育了,时间一到就会呱呱坠地。
因为这一天的特殊性和重要性,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。据有关资料记载,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初期,周公便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,准确测出了冬至的时间,并将其作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,也就是“岁首新年”。此后千年间,我们国家一直使用以冬至为新年的周历,直到汉代确定使用夏历、以春节为新年为止。作为新年佳节的冬至,你说重大不重大?!

曾经冬至是新年
汉代虽然确定了春节为岁首新年,将冬至与新年区别了开来,但也同时将“冬至”作为一个固定的重要节日确定了下来,称为“冬节”。从此,“春节”之外又过“冬节”,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。历朝历代,一直有隆重庆贺冬至的盛大仪式。
二、仪式盛大如年
冬至从周代产生以后,担任了千年的“岁首新年”,确实曾经“阔”过。那时,它是名正言顺的“年”,而不是“大如年”,自然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。长期身居要位,人们对它也越来越重视,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盛大的节日仪式和节日习俗。据有关资料记载,从周代起就有在冬至举行祭祀活动的习俗。《周礼·春官·神仕》曰:“以冬至日,致天神人鬼。”人们在这一天礼敬天地神灵,目的在于祈求消除疫疾,减少民众的饥饿与死亡。

冬至日的祭祀仪式
自汉代确定以春节为新年(大年)后,官方和民间
对冬至的重视程度,不亚于春节这个“大年”。
到了“冬节”这一天,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
,
官员
例行放
假。这种庆祝仪式称为“贺冬”,而官员之间相互拜访则称为“拜冬”。
《
史记
·
孝武本纪
》:“天子亲至泰山,以十一月
甲子
朔旦
冬至日
祠上帝
明堂
,每修封禅。
”祭祀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,在各种祭祀仪式中,封禅又尤为隆重、盛大。封禅的意思就是祭天祭地,天子在冬至日举行封禅仪式,足见冬至这个节日有多么的重要。
《
后汉书
·礼仪》
又载
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
,
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
。”还要挑选“能之士”,鼓瑟吹笙,奏“黄钟之律”,以示庆贺。
这
一
天
,
朝庭上下放假休息,军队待命,边塞闭关,商旅停业,亲朋各以美食相赠,相互拜访,欢乐地过一个“安身静体”的节日。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
,
当时
朝野对冬至的重视程度。

冬至早回家
到了魏晋时期,冬至又有了一个“亚岁”的
别称。
每逢这一天,晚辈都要向长辈拜节。
《
晋书
》上记载
:
“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……其仪亚于正旦。”其热闹程度在
许多
地区不亚于过年
,“亚岁”之称名副其实。
唐朝时,
官吏有七天的冬至假期,和新年假期一样长(寒食和清明假期只有两天)。在宋
代,冬至的
地位
堪比春节
,南宋孟元老在《东京梦华录》载:“十一月冬至。京师最重此节,虽至贫者,一年之间,积累假借,至此日更易新衣,备办饮食,享祀先祖。官放关扑,庆祝往来,一如年节。”
明清时期,
庆祝冬至的仪礼
显得更为隆重了,皇帝要在这一天进行“祭天”,故有“冬至郊天”之说。
民间在这一期间同样有祭祖、家庭聚餐等习俗。清代的《
清嘉录
》中说:“冬至大如年”,汉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,国内部分地区一直延续着此习俗
。

思念家人盼团圆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:我国自古就有春节祭天、祭祖的传统,感恩天地赐予,祈求祖宗护佑。与此同时,也一直有冬至祭天、祭祖的习俗,同样是为了感恩天地赐予,祈求祖宗护佑。因各地礼俗不同,祭天、祭祖的形式也有别。在南方许多地区,至今保留着冬至祭天、祭祖的习俗,
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,家和万事兴。
作为中国第一大节的春节,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文化内涵,对后世影响巨大。作为“亚岁”和“小年”的冬至,千百年来对我们的生产、生活同样一直产生着巨大影响。
冬至的巨大影响,首先体现在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上。
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,
中华五千年历史,从很大程度上讲,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史。
而以冬至为中心制定的二十四节气,对农业生产和农耕文明产生着重大影响。
冬至,
是二十四节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
。
汉武帝时期,将以冬至为中心的二十四节气吸收入《太初历》,作为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。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,首先体现在它们的名称上,这些名称,高度概括了那个时段的气候或万物生长状况。如“雨水”,说的是到了降雨的时候,是时候翻土和播种了;如“谷雨”,说的是雨量充足,谷物茁壮成长;如“芒种”,说的是小麦等带芒的作物开始成熟……

二十四节气图
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作用,还体现在相关的谚语上。这些谚语,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各个时段气候、农事的经验总结。以冬至谚语“
冬至暖,冷到三月中;冬至冷,明春暖得早
”为例,对我们来年春天的气候便做出了预示。这样的预示和经验,对农民和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提示和指导作用。
在整个漫长的古代社会,物质财富长时间处于匮乏状态,绝大多数人平常时间连温饱都难以得到保障,更不要说吃好喝好了。只有在逢年过节时,人们才舍得吃好的、吃讲究的。冬至和春节一样,都是各地人们想方设法也要吃上当地
特色美食的节日
,比如
北方水饺、
南方
汤圆、
杭州年糕、
宁波番薯汤果、滕州羊肉汤等
等
。
与此同时,
也只有在春节和冬至时,才有合家同吃团圆饭的讲究。

南方汤圆北方饺
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,每年冬至日,
与春节一样,都
有吃饺子的习俗。冬至这
一
天,不论贫富,
饺子
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。谚云:“十
一
月,冬至到,家家户户吃水饺。”。
饺子的做法,最重要的是和面,“和”与“合”谐音,“饺”与“交”谐音,“合”与“交”都有“相聚”之意,所以“饺子”象征着亲人团聚、家人团圆。
在南方
,冬至日的食物各地不一。许多地方
冬至
和春节一样,有
吃汤圆
的习俗
,
一方面
有“吃了汤圆大一岁”的说法
,另一方面也取“团圆”的寓意
。
另
一些地区,盛行吃冬至团(丸),
也是
取
“
团圆
”
的意思。杭州人冬至
则
吃年糕,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
,
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。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,冬至吃年糕,
寓意“
年年长高
”
,图个吉利。在
宁波
的传统习俗中,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
。
“番”和“翻”同音,冬至吃番薯,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“翻”过去
。
汤果,跟
汤团
类似,
也
叫圆子,取“团圆”、“圆满”之意。

冬至吃汤锅
在全国不少地方,都有
冬至
吃
肉的风俗
。如
山东滕州
和四川成都,这一天流行吃羊肉汤锅。
成都的冬天是比较阴冷的,成都人开玩笑说:冬天的最爱,一是被窝,二是汤锅。汤锅里,最受欢迎的就是羊肉汤、羊杂汤了。成都有句老话:“吃了羊肠,不穿衣裳。”
早在明清时期,每逢冬至前后,成都百姓便成群结队前往城隍庙附近街头巷尾喝羊杂汤,富裕人家则去顺城街、提督街一带吃羊肉火锅。久而久之,排队到街头巷尾吃羊肉汤锅,成为成都冬至的一道风景线。冬至当天,全城人疯狂寻找羊肉汤锅的景象,堪称万人空巷。很多平时不做羊肉汤的酒楼餐厅,也会在冬至前后推出羊肉汤锅。与此同时,分布在全城各处的农贸市场,也纷纷出现了羊肉汤现场加工并打包的摊点。可以这样说:冬至时节,全成都不仅大街小巷的酒楼餐厅在做羊肉汤,千家万户的餐桌上也都摆着羊肉汤。
近几十年,成都冬至吃羊肉汤锅最著名的地方是小关庙。冬至日,那里的餐厅需要排几个小时的队不说,而且排上后也可能被安排在远离餐馆的停车场里或街边的垃圾桶旁。你还别嫌弃,实在是找不到别的地儿了。
冬至的重大影响,还表现在它是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重要题材。古往今来,咏叹冬至的诗词和描绘冬至的画卷数不胜数。
最后,让我们品味着羊肉汤、
吟诵着左河水的《冬至》诗,来迎接
2022年的冬至节吧!
西北风袭百草衰,
几番寒起一阳来。
白天最是时光短,
却见金梅竞艳开!
(图片来自网络,特致谢意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