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
紫金资讯

文化交流

当前位置: 单位首页 >> 紫金资讯 >> 文化交流 >> 正文

人境•物候 | 寒露:碧云天,黄叶地,秋色连波寒烟翠

发布日期:2022-10-08    作者:李建中     来源: 李鉴踪    点击:

    在二十四节气中,有两个节气是以“露”为名的:一个是白露,一个是寒露。两露时差一月,温差却非常明显:白露时,白天热早晚凉;寒露时,白天凉早晚寒。

   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,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0月7日-9日。“寒”是说寒冷,“露”是指露水。所谓“寒露”,意思是天气变冷了,露水带着寒意了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寒露……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白露时地面上洁白晶莹的露水,此时即将凝结成霜,寒意渐盛,故名。

寒露到了

露寒鸟去蒹葭老

寒露节气后,昼渐短,夜渐长,日照减少,寒气渐生。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,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,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,气温逐渐下降。此时南方地区秋意渐浓,气爽风凉;北方地区则即将从深秋迈入冬季,早晚温度明显下降。所以民谚说:“转眼到寒露,翻箱找衣裤。”

气温降得快是寒露天气的一个显著特点,一场较强的冷空气带来的秋风、秋雨过后,许多地方的温度会陡降十度八度的。气温差异大是寒露天气的另一个特点,昼夜温差大,南北温差也大。在南方一些地方,白天气温可达三十度左右;而在东北、西北的部分地区,气温已接近零度左右。

寒露到,割晚稻

秋天既是收获的季节,也是播种的季节。寒露时少雨的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,有“寒露到,割晚稻”等一系列秋收农谚。收完了,得赶快翻地,准备秋播,正所谓“寒露到霜降,种麦日夜忙。”在二十四节气起源地黄河流域地区,寒露节气是冬小麦播种的标准时间节点,每年重复着“寒露种、芒种收”这样的循环。当然,随着全球气候变暖,小麦播种的时间有所推延,从前华北地区流行的谚语是“白露早,寒露迟,秋分种麦正当时”;而后来的说法则是“小麦点在寒露口,点一碗收一斗”。在川渝地区,民间广泛流传着“寒露霜降,胡豆麦子在坡上”的农谚。也就是说,寒露之后,得陆续将麦子、胡豆种下地了。

在深秋寒露时节,自然万物有什么表现或变化呢?我们来看古人是怎么归纳寒露三候的:“一候鸿雁来宾,二候雀入大水为蛤,三候菊有黄华。”

一候鸿雁来宾。鸿雁是古代物候观测史上非常重要的生物标识,寒露时,最后一批鸿雁在天空排成“一”字或“人”字形队列从北方往南飞去。古人说,雁以仲秋时先到达南方者为主,季秋时后到达南方者为宾。所以,此时才从北方来到南方的鸿雁被称为“鸿雁来宾”。

最后一批鸿雁飞走了

二候雀入大水为蛤。雀:指小鸟;大水:指海水。深秋天气趋寒,候鸟们纷纷飞走了,留鸟们陆续进林了。古人在发现鸟儿们不知去向时,看到海水边出现了很多蛤蜊,它们的贝壳条纹、颜色与雀鸟很相似,于是认为鸟类都变成了贝类钻进海水里去了。

三候菊有黄华。寒露时,百花谢幕,但菊花却偏偏迎露盛开。《礼记》“月令”篇中便有“季秋之月,鞠有黄华”的记载,“鞠”即菊也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又说:“草木皆华于阳,独菊华于阴。”“满城尽带黄金甲”,说的便是寒露时节的菊花之盛。


这是属于菊花的季节

寒露时的深秋,草木萧疏,梧桐落叶,鸣蝉噤声了,荷叶凋零了,因而被人们称为“老秋”、“穷秋”。苏轼曾写道:“露寒烟冷蒹葭老,天外征鸿寥唳。”露水变冷了,烟气变凉了,芦苇也枯老了;天边的鸿雁声音凄清而高远,它们的身影即将消失。古人所谓的“鸿雁传书”,到寒露后再难实现“锦书遥寄”了。

吃麻钓边赏红叶

根据不同节气的气候、物候及不同地方的物产、文化,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气民俗。那么,寒露节气有哪些重要的民俗事象呢?

吃芝麻。民谚说:“芝麻绿豆糕,吃了不长包。”这里说的“包”,主要指痤疮。身体长“包”的原因很多,中医认为,深秋时的痤疮多与肝气郁结、肾气亏虚、脾胃蕴热密切相关。古人云:“秋之燥,宜食麻以润燥。”“麻”,即芝麻。芝麻糕、绿豆糕等具有滋补肝肾、清理湿热、润肠通便的作用,所以形成了寒露时节吃芝麻的习俗。在北方地区,寒露节气前后,芝麻酥、芝麻绿豆糕、芝麻烧饼等成为广受欢迎的时令食品。

寒露吃芝麻

饮菊酒。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,又称为“菊月”,是属于菊花的月份。在不少地区,有寒露饮菊花茶和菊花酒的习俗。爱菊成痴的陶渊明,便写有“秋菊有佳色,裛露掇其英。泛此忘忧物,远我遗世情”的《饮酒》诗。裛(yì)同“浥”,润湿、沾湿的意思。把沾着露水的菊花泡在酒里,自己那份遗世忘俗的真情就更深更浓了。菊花酒用菊花加上糯米、酒曲酿制而成,清凉甜美,有养肝明目、健脑延年等功用,自古便被称为“长寿酒”。浙江温州人有寒露时酿菊花酒的传统,将初开的菊花和少许青翠的枝叶掺和在粮食中一起酿酒,到第二年寒露时才开坛饮用。

秋钓边。在南方,特别是江南地区,流行着“秋钓边”的钓鱼习俗。过去,少有人工养殖鱼虾的,想吃就去江河湖泊撒网或垂钓。怎么才能顺利钓到大鱼呢?在不同季节、不同气候甚至不同时辰都是有不同讲究的,“秋钓边”便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。寒露时气温明显下降,阳光已经无法将江河湖泊中心的深水处晒透,那里的水温就偏低;鱼儿是喜欢温水的,于是便纷纷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也就是“边”上游去。这样,向阳的河边、湖边,此时便是我们钓鱼的好地方。

从北到南,树叶被次第染红

赏红叶。寒露时节,天高云淡,秋意正浓,是走出户外赏秋的好时节,于是在很多地方都形成了登高和赏红叶的习俗。我国幅员辽阔,各地红叶呈现的时间是不同的。此时,黄河以北的东北、华北地区逐渐进入观赏红叶的好时候。南方地区大面积观赏红叶的时间尚未到来,不过在九寨沟这样的高海拔山区,山野间的树叶也已被霜露染红。登高而望,极目远眺,白云衬着红叶,满山层林尽染,自然让人感到心旷神怡。从寒露到到立冬这段时间,是北京地区观赏红叶的最佳时期。寒露后到香山赏红叶,早已成为北京市民的传统习惯与秋季出游的重头戏,也成为外地赴京者的必游安排。

衣食有节居有常
古人将秋天称为“金秋”,传统医学将“秋季”与五脏中属金的“肺”相对应,认为秋天养生的重点是养肺。寒露时节,雨水渐少,天气干燥,昼暖夜凉,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,所以寒露养生要重视养阴防燥、润肺益胃。
衣不露。古人有“春捂秋冻”的讲究,所谓“秋冻”,是针对秋天的前半段而言的,秋分、特别是寒露以后,就不适合“秋冻”了。王安石有诗曰:“空庭得秋长漫漫,寒露入暮愁衣单。”民间也有俗话说:“吃了寒露饭,单衣汉少见。”进入寒露后,早晚降温明显,特别是北方地区,保暖被提上日程。古话有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的说法,意思是寒露节气过后要适时添加衣物,尤其要注意脚部的保暖,以防寒邪侵袭。

寒露脚不露

食有节。秋季气温下降,多数人的食欲都会有明显增加,要防止过量饮食。寒露时节,天气寒凉而干燥,容易出现口渴、咽干、唇燥、肤涩等“秋燥病”。因此,饮食上应少吃辣椒、生姜、葱、蒜等辛辣食物,多食用芝麻、糯米、蜂蜜、乳制品等柔润食物,以及润肺润燥的新鲜瓜果蔬菜、豆类及豆制品,同时增加鸡、鸭、鱼及山药类根茎食物,既提高身体的抗燥能力,又满足对营养的需要。

居有常。寒露时节的作息,应保证充足的睡眠,以缓解秋乏。中医认为,睡眠不足容易损耗阴血,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利于养阴。因此,寒露起居的重要原则是早起早睡,不要熬夜,早起能顺应阳气舒张,早睡有利阴精收藏。深秋寒气袭人,既要防止受寒感冒,也要经常打开门窗,保持室内空气清新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,居室及其周围可种植或放置一些绿叶花卉,让居住环境充满生机,可净化空气,促进身体健康。

行有致。民间有“春困秋乏”的说法。所谓“秋乏”,是指秋天时身体感到疲乏。在夏天时,由于大量出汗造成了水盐代谢失调、肠胃功能减弱、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加重,不少人的身体处于透支状态。到了秋天,人的肌体进入到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,这样的“恢复”和“休整”,反应在身体上便表现为一种疲惫感,这就是“秋乏”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,秋乏现象会自然消除。也可以通过行走或运动来赶走秋乏,如快步走、爬山等,既消除困乏,还可强身健体。

登山赏秋景

养精神。寒露后,昼渐短,夜渐长,秋风肃杀,草木槁枯。面对这样的景象,一些人容易触景生情,引发出忧郁、伤感的心绪,部分老人甚至会生出凄凉与垂暮之感。因此,此时应特别重视调达情志,保持良好的心态。我们可以学习这一时节的自然万物,舍去一些枝叶,把欲望收敛起来,这样可让心情平静下来。与此同时,外出赏菊花黄、观枫叶红,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与沟通,也可以起到缓解压力、放松身心的作用。

范仲淹有词曰:“碧云天,黄叶地,秋色连波,波上寒烟翠。”这把寒露时节标志性的景色生动地描绘出来了:深秋的天空碧蓝如洗,片片黄叶洒落大地,远山沐浴着夕阳,天空连接着江水,无边的秋色与秋波连成一片,波上弥漫着一层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。置身这样的天地之间,观赏如此绚烂的秋色,你不觉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吗?

秋色连波,波上寒烟翠

    
(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特致谢意!)